纺大要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纺大要闻 / 正文

【纺大人物】叶洪光:心怀锦绣,求索半生

通讯员:钟高翔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服装学院 发布日期:2025-08-05 审稿:刘戈

四月的南湖畔,绿意渐浓,春花欲燃,正是一年最好的光景。武汉纺织大学的校园里,刚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的叶洪光,正在细心整理刚收集来的老绣品,质朴低调得像树根处的泥土。三十年来,他以学者之志、匠人之心,致力于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平凡中坚守的厚重。

云岭惊眸一针一线织就半生之约

叶洪光与纺织非遗结缘,始于90年代初。这个在江汉平原长大的青年,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第一次去云贵高原采风。那里高山幽谷、深湖清溪,让他流连忘返,瑰丽的少数民族刺绣与蜡染更让他大为震撼,从此痴迷半生。在清贫的学生时代,叶洪光看到,许多精美的老绣品被外国人买走,心痛却又无能为力。大学毕业进入武汉纺织大学工作,无论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个人兴趣,他多次深入云南、贵州、湖南、湖北乡间,一方面倾尽所有收集老绣品,一方面研究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与文化。

(2010年7月叶洪光在来凤县西兰卡普传承基地调研)

几乎每一个假期,他都在路上。一辆富康车,三四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学生,不惧山高水长、风雨载途。汉绣剧装、黄梅挑花方巾、红安绣活鞋垫……他的工资尽数换成了这些民族瑰宝。刚开始少有人理解,毕竟当时服装设计才是走在时尚前沿的行业,而民间传统刺绣则显得太过“老土”了。但在叶洪光的眼中,每一幅绣品都是鲜活的,经纬交错中微微凸起的挑绣纹理,似乎在诉说一句句密语,只待有心人来解读。剧装上汉绣的金线熠熠生辉,方巾上打骨牌的挑花图案生动传神,鞋垫上喜鹊站在梅花枝上振翅欲飞,他能读懂一针一线中深藏的文化密码,也能掂量出附着其上的时光重量。

泥径织章泥石流冲不垮的学术坚守

作为高校教师,叶洪光的寻绣之路一开始就不曾止步于收藏。这些年他带着团队扎进山野村寨,风里来雨里去的脚印早已漫过无数条乡道。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在鄂西深山寻访西兰卡普后的返程。车刚转过山坳,便见半壁山体在巨响中轰然崩塌,听着山体偶尔发出的闷响,看着还在不断往下掉的细碎砂石,叶洪光的冷汗顺着后颈直往下淌。路被堵得死死的,在等待道路疏通的几个小时里,一行人又庆幸又后怕。山洪可以冲垮泥土筑的路,却冲不掉他背包里的那些记录,风里雨里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调研途中的艰辛都汇成了成果中的字字句句,彰显着他的执着坚韧。

(2019年9月叶洪光在荆楚纺织非遗馆接待高校学生记者团)

叶洪光执着坚韧的科研精神,受到他的博导,国际著名服装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库茨米切夫•维克多教授很深的影响。他说:“维克多教授像兄长、园丁,又像灯塔,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导师的言传身教,鼓舞、鞭策着叶洪光,他决定,一旦选择了荆楚纺织非遗研究,就要专注地做这一件事,而且还要把它做好、做精。他不仅自己做,还带领一批中青年老师和研究生一起做,数十年勤耕不辍。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2016年专著《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与视觉艺术》问世,2018年《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出版,其中《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与视觉艺术》获首届湖北非遗科研成果一等奖。

薪火相传:研培计划的十年耕耘

2015年文旅部、教育部及人社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始首批试点。叶洪光第一时间关注到这个政策,大为欣喜。他想起当初看见阳新布贴和红安鞋垫被挂在墙角时的心痛与无奈,“难道非遗只能这样被保护,是走入死胡同了吗?”他下定决心,要为空有精湛手艺却找不到用武之地的传承人多做点事情,帮助非遗回归生活,重新充满活力。次年起,他带领武汉纺织大学非遗研究团队参与研培计划,开展湖北纺织非遗项目的相关研修培训,迄今已举办十余期研培班,培养传承人及从业者四百余人次。

(2025年1月22日,叶洪光在“非遗贺新春”活动启动仪式上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证书)

传承人大多讲方言,尤其一些年龄较大的,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师生交流都有困难。对于脱产学习的形式,部分传承人最初很难适应:他们要谋生计,要做家务,要管孩子,也看不到研培会带来什么好处。几十个人的研培班,食宿出行都不是小事,需要妥善解决。面对种种困难,叶洪光带着团队迎难而上,从不说一句辛苦。几年下来,他不仅锻炼出一支精干的研培教学和管理团队,还培养了一批技艺精湛、敢于创新的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红安大布市级传承人陶文成就参加过三期研培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他迅速成长为善钻研、善经营、善传播的新一代传承人,当选2023年“中国纺织新青年”。

学员们每每说起叶洪光,就像说起自己的亲人一样热切。“叶教授带我们到大学学习了!”有学员回村里骄傲地“炫耀”。“叶教授,你来车站接一下我。”有学员用箩筐带了自家种的蔬菜,“太沉了,挑不动了。”“叶教授,我这么大年龄,怎么可能去北京,还站上恭王府的秀台?”叶洪光也会隔三岔五给他们打电话,关心一下家里的大事小情,最近有没有新的作品,销路好不好。他们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半生求索,三十余年深耕,叶洪光在纺织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中投入了全部精力。他还常常“走出去”,进乡村、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多种展览展示活动,进行非遗传播与交流,足迹远至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日本等国家。他始终相信,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非遗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

简介:叶洪光,男,1971年6月生,湖北仙桃人,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主任;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主任;中国艺术人学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服装设计与理论研究。主持完成文旅部、教育部及人社部2016-2024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10期,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完成专著《土家织锦的文化生态与视觉艺术》《挑织成花:湘鄂西土家织锦文化研究》等。2020年获中国非遗保护功勋人物奖,2022年被推选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2024年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