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纺大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媒体纺大 / 正文

〖楚天都市报〗学一行爱一行 人生自有回报

通讯员:楚天都市报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布日期:2018-02-13 点击数: 审稿:

    对话时间:1月29日

    对话人物:徐卫林

    ●人物简介

    徐卫林,1969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纺织材料专家,武汉纺织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_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_”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对话背景

    39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0岁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美国纤维协会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43岁获中国纺织领域最高学术成就“中国纺织学术大奖”……虽然年纪轻轻就获得诸多重要奖项,但徐卫林是一位非常低调的人,经楚天都市报记者多次约访,1月29日,他才抽空接受专访,讲述了他的纺织人生。

    曾觉得学纺织“人生没希望”

    记者:您当初考入武汉纺织工学院(现武汉纺织大学)针织工程专业,毕业后考上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材料专业研究生,之后攻读东华大学纺织材料专业博士,接着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然后去香港理工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整整学了12年纺织,为什么这么热爱它?

    徐卫林:我是被调剂学这个专业的,刚开始一点也不热爱,感觉这是黄道婆做的事情。我读的高中附近有个床单厂,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想:“以后就做这个吗?人生没希望了!”但一个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

    我相信努力就会有机遇,哪怕不喜欢,也要把它弄懂,学习非常用功。我很幸运,我的研究生导师是姚穆先生,那一年他只招了我一个研究生。我可以随时请教他,可以操作仪器设备、看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论文,感受先生对科研的执着,他还对我的人生规划作了很多指导。入门后,我发现纺织材料专业很有意思,跟很多学科有交集,应用很广泛。后来我读博士、做研究,有意识地选择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就是为了得到不同的启发。

    现在总结我的人生经验与教训,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要学一行爱一行,努力了就会有回报。

    记者:您觉得对当代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徐卫林:我经常告诉学生要悟透三个字:韧、忍、仁。做人要像纤维材料一样柔韧、抗打击能力强;要有忍性,面对外界诱惑能静心治学;还要有仁心,这样未来才能承担更大的任务。

    要埋头科研也要让成果落地

    记者:我知道很多企业想跟您合作,为什么?

    徐卫林:我经常对团队师生说,光在实验室里玩得嗨没用,还要落地做产业应用。我的团队里,一部分人留在学校做基础研究,一部分人常年跑企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在企业做实验。

    2009年,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发明,起因就是山东如意集团希望用更细的羊绒纱纺出更轻薄的面料。以前要解决这个问题,是找更细的羊绒,很慢很慢地纺。非常细的羊绒材料很贵,纺纱效率特别低,纺出的线还容易断,所以高品质羊绒制品被称为“软黄金”。怎样让传统高端面料变得更便宜更易得,这个题目很有意义。“如意纺”研制成功后,如意集团的羊绒羊毛产品占领了国际高端市场很大份额。

    近几年,我们和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有很多深入合作。比如跟山东如意集团合作做“少水染色”,节约染色用水,减少环境污染;跟安徽华茂集团合作,用新型纺纱技术纺出了世界一流的高端棉纱,光洁柔软又耐磨,很多高端国际品牌前来采购。

    湖北是纺织大省,而我作为湖北省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积极为湖北的纺织企业服务。比如跟际华3542等企业长期合作,在纺纱技术和功能性纺织品开发方面共同创新,使用不可燃、强力高等特殊功能的高性能纤维混纺,为军队用功能性服装和特殊职业用防护性服装的研制打下基础。最近我们为武汉裕大华的10万锭智能纺纱项目服务,投产后,1万锭用工由20年前的100人以上,减少到15人以下,将引领武汉、湖北的纺织产业发展。

    逆向思维是重要的创新方法

    记者:您取得了这么多的创新成果,诀窍是什么?

    徐卫林:我不喜欢跟着别人的方向去想,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方法。就拿开发“如意纺”来说,要把羊绒纱纺得更细,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改进纺纱机械,或者使用更细的羊绒。我想到的则是,能不能给羊绒纤维一个支撑,让它附着在强韧的纤维材料上拉伸、搓捻,纺成纱、制成面料,再把支撑的纤维材料拿掉。使用这个办法,可以让一根纱线内的纤维,从“不能少于37根”减到10根以内,用这样的纱就能纺出“戒指围巾”,轻薄得能穿过一枚戒指。

    1999年,我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学参与项目研究,检测尿不湿等卫生纺织品的导水性能。此前团队设想用红外成像等办法检测,但效果不好。我想到水能导电,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织物单向导湿测试仪器,由全球最大的纺织仪器公司生产销售,并已申请成为美国的AATCC标准和ISO标准,耐克、阿迪达斯等著名国际品牌都在使用。

    记者:我发现您的思维很发散,一会是“纺织+物理”,一会是“纺织+化学”……

    徐卫林:纺织很百搭,是很多行业的基础。纺织不等于做衣服,它是包罗万象的“超纺织”“大纺织”。

    很多柔性材料可以用纺织来实现。比如:大型降落伞,是用特种纤维编织的;大口径人造血管,是用涤纶纤维编织的;人造器官也能纺织,我们正和武汉协和医院合作研发;还有防弹衣、风力发电的风机叶片、飞机外壳部分材料等,都是用纤维编织后制成的复合材料。

    纺织也能为治霾做贡献。纤维材料的纤维越细,表面积就会越大,吸附能力越强,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空气过滤、卫生用品等领域。雾霾治理中,纳米级纤维应用很常见。

    即使是传统服装,也迎来了大变革。目前很火的智能穿戴,就是以纺织为载体,实现了多学科交叉。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能穿上智能服装,它可以发电、给手机充电,还可以检测体温、心跳、血压和皮肤的新陈代谢水平等。在美国,为了突破某些技术瓶颈,还以麻省理工学院牵头组建了新纤维革命研究中心。

    所以我总对学生说,你们学的每门功课,物理、化学、数学等等,都有用。学科必须交叉,积累深了,才能用简单而巧妙的方法解题。这么多年,我每天都在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

    媒体链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80213/ctdsb3224806.html